建筑專業-設計理念與技術策略
“又見五臺山”劇場的設計通過綜合運用當代藝術表現方法,創造出全新的場所空間。力圖激發觀眾停留的欲望,在一場場跌宕起伏的“經折”之間駐足凝思;在一幕幕觸碰靈魂的演出中留戀回味,展開自己與空間、與情景之間的對話。從當地材料的一石、一木和光影變幻中發現自然的力量與規律,喚起大眾對彼岸世界的關注。拋棄世間的雜念,開闊眼界和胸襟,體味人生的價值,感知佛陀的智慧。這不僅帶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將引發觀者的思辨。
“又見五臺山”劇場位于五臺山景區南入口附近的北面,在左右兩座小山前的開闊場地上。由于大型情景演出的需要,劇場空間是一個長131米、寬75米、高21.5米的大空間。然而,當你走近她,你卻不能完整地了解她的全部,這恰恰是不同于其他劇場建筑獨到之處。
她以約700米長、徐徐展開的“經折”置于劇場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漸開的序列,成為劇場表演前奏的序曲,承載著讓游人平復情緒、感知所在的功能。而劇場就成為了還沒有、或正在被打開一本博大的經書,預示蘊藏著知識和智慧的寶庫。在接近景區道路的一端,“經折”以高反光的不銹鋼頂面直接插入碎石的地面,突出了“經折”構造的力度和純度,對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為最先映入觀眾眼簾的形象。
結構專業-設計特點
本工程為"又見五臺山演藝中心",位于山西省五臺山風景區(山西省忻州市金崗庫鄉大甘河村與馬圈溝村),距離五臺山寺院25Km,東距忻阜高速公路約5Km。演藝中心東西長約76.40米,南北長約132.30米,依山而建,擬建場地地形起伏較大,整體呈東北高西南低趨勢,最大高差約8.87m。本項目演藝中心表演區域地上一層,層高21.50m,南側前廳部分地上一層,層高11.50m,北側附屬用房部分地上三層,層高分別為6.0m、5.0m、3.5m。
本工程±0.000=1380.00;室外地坪-0.10=1379.90。
二、地質條件
擬建場地大的地貌屬于五臺山中高山,次級地貌單元屬馬圈溝峽谷地帶。場地原始地形不平坦,地勢總體由東北向西南呈階梯狀降低。
場地地基土為第四系全新世(Q4)和上新世(Q3)堆積物,下伏基巖為太古界(Ar)綠泥石片巖變質巖。據現場鉆探情況,場區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約為1~4m。擬建場區地形起伏較大,東高西低,呈臺階狀。
根據基礎埋深,建筑物基礎持力層為2層碎石層,該土層的天然地基承載力為fak=350kPa。
三、結構形式
結構類型為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演藝中心屋面為空間鋼桁架,基礎采用柱下條基、柱下獨立基礎、墻下條形基礎。
四、結構設計重點
本工程鋼結構屋蓋位于中部表演區上空,南北向軸線跨度為101米,東西向軸線跨度為75米,采用雙向正交平面桁架體系(見下圖所示),桁架端部高度為5米。短跨方向由中心向兩側起坡2.4%。鋼桁架通過單向及雙向滑動鉸支座與下部結構相連。
智能化專業-綜合效益
本工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旅游服務基地馬圈溝。主要功能為演藝中心。本設計依據建筑功能分區的不同使用要求,較好地整合了建筑功能分區的供、配電、電度計量、樓宇控制、安全防范、綜合布線,等的需求,優化了設計,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弘揚了佛教文化,得到了業主的贊許,在當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