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專業-設計理念與技術策略
強調多個單體的體育建筑從功能到形式上的整合,同時將場館間的相對消極的空間通過半室外化的空間營造,嘗試變為積極的活動空間,并與城市空間相對接。在后期實際運營期間,功能一體化為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空間一體化帶來了鮮明而有力的建筑形態、建筑虛空成為了提升使用者感受的“亮點空間”。
采用小折邊開縫鋁板解決鋁單板打膠出現污漬問題和鋁單板平板邊界取消折后邊界不挺拔問題,該做法既有開縫的效果,又能做到邊界挺拔。
局部采用兼顧保溫性能和透光性的氣凝膠墊玻璃。
采用采光筒與吸聲垂片的搭配使用,即保證屋面防水可靠性又形成了室內豐富光影效果,
采用座凳式散熱器與玻璃幕墻的搭配使用解決了一般散熱器影響美觀,而下埋式主動散熱器價格較高的問題。
設計過程中突出團隊設計的優勢,在初期進行不設方向的發散式方案嘗試和多輪的互相啟發式思路交互,并由方案主創對前期嘗試進行整合和匯總,最大限度的避免固定思維的局限性。中期對重點方案進行深化后,進行多專業背靠背的比選,測試“大眾審美”因素。后期,利用“參數化技術”對重點部位進行細化和提升
“標志性”和“功能性”是體育建筑的兩個重要屬性。一味強調“標志性”的作用勢必會增加設計復雜度和建設成本;而僅突出“功能性“,又會帶來造型上的乏味和“適度標志性”的缺失。如何引導上述理念和找到一個平衡點,是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一個設計重點。
結構專業-設計特點
體育館鋼網架屋蓋跨度100m,形狀為圓形,建筑效果要求采用正交網格而非與圓形匹配更好的放射狀網格,結構設計上在圓形邊緣處通過三角錐和四角錐的組合實現了從正交網格到放射狀網格的空間拓撲。
本工程建筑造型新穎,體育館和室內訓練館之間的裝飾性構架——室外天篷、室外飄帶富有表現力,受力結構分別采用平面鋼桁架+搖擺柱和空間網格結構體系。為解決平面鋼桁架面外剛度問題,搖擺柱沿平面鋼桁架面外設置一定傾角,室外天篷提供面外支撐。
利用參數化建模技術提高空間網格結構建模速度,當建筑師后期推敲調整造型時結構也能迅速完成模型修改,提高設計效率。
整個工程鋼結構體量大,體型復雜,經過精細的結構設計和對鋼結構加工廠深化圖紙的細致審核,最終完成了復雜造型的建造。
因建筑效果需要,體育場、體育館和室內訓練館均不設永久結構縫,混凝土結構長度分別達到176m、164m和243m。除了常規措施:合理設置后澆帶,加強樓板、梁配筋構造,混凝土內摻入減水劑、聚丙抗裂烯纖維,室外觀眾平臺結構板上方設置建筑架空層,要求加強建筑保溫措施、施工要求外,還在外露混凝土板面設置板面溫度控制縫(誘導縫),避免溫度裂縫無序出現和擴展。經過兩年多的運行,未出現可見溫度裂縫,混凝土屋面未發生漏水現象。
設備專業-暖通、空調系統節能技術特點
采用高性能系數制冷機機組;空調冷熱水系統、采暖系統在冷熱源總口處、各建筑總入口處及樓內不同物業管理使用區域均設置冷熱量計量裝置,便于節能計量;冷熱源設備、空調末端設備和采暖水系統設有能量調節的自控裝置;采用分區域座椅送風;根據回風溫度調整新風室外機壓縮機功率。
設備專業-給排水、消防系統技術特點
室外雨水排水采用雨洪技術:管網分為三個區域系統,每個系統末端設置雨水收集回用調蓄池,首先進行初期雨水棄流,再經過濾消毒處理后,進入收集回用調蓄池。
電氣專業-綜合效益
配電及照明系統在大運會賽時期間及賽后至今均運行良好,為舒適的建筑環境提供可靠穩定、綠色經濟的電力供應。
智能化專業-設計理念及技術策略分析
體育中心擁有一套完整的、安全可靠的、經濟的、開放可擴展的、并具有較為先進的智能化系統,所有智能化設備均采用不間斷UPS供電,為設備運行、延長壽命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大大增加系統的穩定和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