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專業
建筑設計的理念是“凝聚、融入、溝通”,為員工提供了全新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建筑的特點是 “外在整體,內部靈動”。建筑采用方形,穩固性、簡約以及厚實感使其成為軟件園的一個扎實的區塊。180米X180米的超大平面促使室內工作環境更像是一座城市而非簡單的一棟建筑。底部切角界定了入口,輕盈的視覺效果令建筑仿佛從地面浮起一般。頂部退臺創造了環境優美的戶外區域。室內外庭院使超大的樓層變得豐富多樣,也提供了與自然的接觸機會。
項目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辦公組織模式,對超大建筑平面的探索,從設計角度合理處理超大建筑平面的空間布局、交通組織、物理環境、消防等方面的問題,探索出一種平面布置新的可能性,可以為員工提供更多交流創新的機會,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符合企業辦公模式的建筑空間。
設計團隊全程采用BIM正向設計的方式,通過設計策劃,確定了設計流程,明確了技術路線,建立了協同平臺,制定了BIM設計導則及編碼手冊。各專業設計師從方案階段開始,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均采用全專業BIM技術系統協同平臺工作,提高了設計質量,提高了設計效率。
項目完成度高,社會反響好,建筑外觀簡潔有力又不失細節,是軟件園西區最具張力、最醒目的一棟建筑。同時設計中采用了大量的綠色節能技術、智慧辦公管理技術,給員工帶來了高品質的室內環境體驗,得到了入駐員工的高度評價。
結構專業
本工程建筑東南、西南、東北存在巨大切角,東南角切口長短向約為49米,西南角切口長短向分別約為75米、50米,東北角切口長短向分別約為83米、41米,結構懸挑長度巨大。建筑立面存在巨大凹口,建筑平面中有許多漏空區域,樓板被切分成若干形狀大小不同的區塊,洞口最大尺寸達到1900平米,區塊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弱,樓板平面極不規則。室內籃球場、游泳池、演播廳等位置建筑空間大,導致結構柱不連續,需要結構轉換。該工程造型的突出特點包括:超長懸挑、立面大開洞、樓板不連續、豎向構件不連續、結構轉換、空中連橋、大跨樓梯等,這些獨特的造型加之項目位于高烈度區,給具體的結構設計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挑戰。
本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長懸臂巨型鋼桁架-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中央區域由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及框架組成,中央區域外為鋼結構,在整個建筑外圍設置圍合的長懸臂巨型鋼桁架。在三個切角的上部樓層設置轉換桁架,桁架下設置吊柱,根據下部建筑樓層的需要布置結構平面體系。外圍鋼結構通過與其鄰跨的型鋼混凝土構件連接逐步過渡到內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室內籃球場、游泳池、演播廳等部位設置了多榀跨度為18,27m的轉換鋼桁架以傳遞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室內空中連橋、跨度較大樓梯及折線形樓梯采用鋼結構。
考慮到結構體系特殊、體型復雜、嚴重超限以及工程的重要性,采用了性能化抗震設計方法。計算分析采用多個程序校核,計算結果按多個模型分別計算并采用包絡設計,提出了詳細的針對性措施,保證結構的可實施性及安全性。由于懸挑結構的特殊性,對結構樓板、懸挑部位的豎向地震作用、不同施工順序帶來的影響、對懸挑及大跨部位的舒適度、對構造復雜及受力較大的節點等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本工程體型巨大、造型獨特、功能多樣、空間豐富,結構設計與建筑緊密結合,充分實現了建筑功能與效果。設計中進行了結構材料、結構體系、基礎形式的比選論證,多程序多模型的計算分析,抗震的性能化設計以及特殊部位的專項研究等工作,針對不同部位提出了詳細的技術措施,保證了結構的安全性、合理性及可實性。
暖通專業
按照綠色節能目標要求,結合項目負荷特點和節能目標,采用全年動態負荷模擬計算、四管制及大溫差管網輸送、分區二級泵、VAV變風量系統、大空間地面輻射供冷供暖、排風熱回收技術等一系列技術,滿足室內環境要求,降低空調系統能耗。
本項目建筑外形復雜、有較多的中庭,利用建筑能耗模擬軟件,分析建筑遮陽、圍護結構熱工參數對負荷及能耗的影響,優化建筑圍護結構熱工設計,對中庭分層空調負荷進行計算以及氣流組織模擬,在保證人員活動區達到熱舒適前提下,使設備選型更準確、節約,有效降低初投資,提高系統運行效率,減少空調能源消耗。
本項目體型較大,最大樓板面積達到180mx180m,存在較多中庭和大面積開敞辦公,每層標準層空調系統劃分為9個獨立運行的系統,服務不同區域多樣化的功能—例如辦公、教育、娛樂,滿足不同功能區域的使用要求。
空調冷水供回水溫度6/13℃, 空調熱水供回水溫度60/45℃,采用大溫差運行,在滿足節能要求的耗電輸冷熱比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水系統輸配能耗。全空氣空調系統過渡季加大新風運行,最大新風比100%,以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減少冷機開啟時間。新風負荷為調負荷的最大組成部分,通過室內CO2濃度對新風量調節進行新風需求控制,以及新風系統設熱回收裝置回收排風冷熱量的措施,降低新風能耗。熱回收效率不低于60%。中庭底部設置的輻射供冷供熱系統能夠減少全空氣系統風量,降低風機能耗,同時降低中庭溫度梯度,使得室內溫度分布較均勻,提高室內舒適度。中庭等高大空間過渡季采用開啟上部電動天窗,以及幕墻通風器等進行自然通風,節省空調能耗。VAV變風量空調系統根據室內負荷變化或室內要求參數的變化,保持恒定的送風溫度,自動調節空調系統送風量,從而使室內參數達到要求??諝馓幚頇C組的風機根據系統所需風量變化,進行變頻調速運行,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風機根據車流量和車庫內的CO濃度進行啟??刂?,節省風機能耗?;诮ㄖ摵商匦?,暖通空調設計從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空調末端三個環節,選擇適宜的能效提升技術:合理劃分供能區域的分區二級泵技術、加大空調供回水溫差及送風溫差的大溫差輸送技術、中庭等大空間開放區域的分層空調技術、改善高大空間溫度梯度的輻射空調供冷供熱技術等,整體實現綠色節能目標。
給排水、消防系統
1. 項目采用集中式太陽能熱水系統,全年對生活熱水系統提供熱源,提供60℃生活熱水。制備的熱水用于餐廳廚房、健身中心淋浴、員工淋浴。太陽能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的集熱器安裝于主樓七層屋面。太陽能系統供熱量按不小于50%生活熱水加熱量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采用機械循環、間接式雙貯水方式,貯熱水箱熱源為太陽能集熱系統,供熱水箱熱源為城市熱力及自備燃氣鍋爐(非供暖季使用)。太陽能集熱和貯熱均為閉式系統,采用防凍工質和U型玻璃真空管太陽能集熱器。主樓地上平面為180米x180米布局,按照用水區域,結合太陽能集熱器排布,共設有4個太陽能熱水系統,生活熱水日平均用水總量為108m3/d,太陽能集熱器集熱面積約為1579㎡,設計日集熱量11,900,000KJ/日。通過太陽能清潔能源的有效利用,對建筑節能低碳意義重大。
2. 項目采用分質供水,園區規劃有市政中水管網,中水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集中供水。除衛生間沖廁、車庫沖洗地面、綠化、水景用水等采用中水,中水深度處理后同時用于空調冷卻水補水,冷卻水補水的最高日用水量為730.5m3/h。處理機房和水量水處理機房設于附樓地下2層,城市再生水經臭氧、活性炭及消毒等工藝深度處理,設計按照最大小時用水量進行設計,處理規模約為80m3/h。水質滿足要求后接入附樓地下貯水調節池,冷卻水補水系統采用貯水池和變頻調速泵聯合供水方式。為保證空調系統正常運行,當再生水水量不足或處理設備故障,貯水調節池設自來水補水管??照{冷卻水補水采用市政中水,節約水資源,實現污廢水資源化利用。
3. 由于主樓屋面為180米x180米,建筑東南、西南、東北存在巨大切角,三個懸挑角結構轉換桁架室內排水管造成很大影響,又考慮室內吊頂高度制約,根據排水安全、經濟性、建筑豎向空間要求等因素綜合比較后確定主樓屋面雨水設計流態為壓力流,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統,雨水口采用虹吸式雨水斗。壓力流(虹吸)屋面雨水系統可減少雨水立管數量,減少管道坡度對建筑空間的影響,同時解決了三個懸挑角結構轉換桁架影響室內排水管排出的問題。
4. 項目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按照建設區域的外排水總量不大于開發前的水平,外排雨水雨量綜合徑流系數不大于0.24,及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網接納能力為設計標準進行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通過下凹式綠地(其中N3地塊所有下凹式綠地低于周邊地坪150mm,M-1地塊低于周邊地坪100mm)、透水鋪裝等入滲設施和調蓄排放池等措施,保障項目建設后多年平均外排水總量與建設前總量保持一致,實現徑流總量控制率要求。雨水調蓄設施設置排水泵強排,排空時間不超過12小時。雨水口設在匯水面的最低處,雨水口頂面高于周圍匯水面100mm以上。采用具有攔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雨水控制與利用設施采用保障公眾安全的防護措施,防止井蓋丟失或被雨水沖走。通過雨水調蓄措施,起到消減徑流排水、防止內澇和雨水的資源化利用。
5. 主樓建筑內部造型多變,結構空間復雜,建筑體量很大,超長懸挑,立面大開洞,樓板不連續,都對給排水專業各個系統的管線排布提出挑戰。本項目全程采用BIM正向設計,建立全專業建筑模型,給排水專業建立給排水模型,消防噴淋模型,按照專業模型做碰撞核查,減少設計錯漏碰缺,提高設計準確性。對復雜機房做精細化設計,提高設計完成度。通過全專業模型復雜管線排布區域進行查看及路由優化調整。結合精裝模型,標準辦公層合理控制吊頂高度,凈高實現3300-3500mm之間,提高了開敞辦公的舒適感。
電氣專業
1. 4路10kV市政電源接入,在N-3樓設置高壓配電中心,N-3樓高壓配電采用電纜與主樓變電室連接;
2. 采用10kV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備用電源;
3. 變電室按負荷等級設置變壓器;
4. 豎向配電干線才用雙母線;
5. 有源濾波技術;
6. 智能化系統UPS采用分類及整合技術;
7. 數據機房采用高壓直流(HVDC)配電技術;
8. 公共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分時、分區控制燈具的開啟;
智能化專業-技術特點
1. 室外智能化管井構成環網,預留從各個方向引入市政通訊的條件;
2. CO、CO2、PM2.5、溫度、濕度等環境傳感器大量布置,同時與機電設備聯調,確保環境空氣質量,同時為指揮運營創造輸入條件;
3. 能源管理系統檢測電能、中水、給水、燃氣、冷熱量,同時進行能源預估及控制,制定節能減排措施;
4. 移動化、可靠性一體的網絡架構,行政、安防、IT三網隔離;
5. 會議室以場景為驅動單元,綜合空調、燈光、電聲、投屏、窗簾、占位等設備同你集中控制;
6. 車庫管理采用全視頻快速同行及反向尋車技術;
7. 建立應急指揮調度中心,CCTV全天候,360度布防,與地圖聯動;視頻監控與消防聯動,確定事件的精準性的同時大幅減少事件的響應時間;
8. 通行閘機采用人臉識別技術及大數據技術。